鋼材庫存壓力加大以及成本倒掛等原因使7月份的中國鋼企儼然步入“限產時代”:唐鋼、沙鋼、攀鋼等大型企業陸續開始限產。筆者以為,二次去庫存化固然是中國鋼鐵業下半年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圍繞中國鋼鐵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的去行政化則是問題的根本。
比如坊間有私議:中鋼協十分強勢,是中國各種協會中官氣最足的協會,在對外鐵礦石談判中,中鋼協曾經強勢力推“中國價格”和“中國模式”等,最終以失敗告終。有分析人士認為中鋼協在鐵礦石談判中所極力倡導的“中國價格”,在某種意義上有脫離市場之嫌。
對內,中鋼協在2010年鐵礦石談判的關口,可以強令一些企業不要從三大礦山進口鐵礦石。比如,4月2日,中鋼協和中國五礦進出口商會聯合召開“整頓進口鐵礦石市場,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秩序”會議,并原則通過了2010年鐵礦石進口企業資質標準、進口鐵礦石銷售及定期上報登記等三個文件,要求取消2009年鐵礦石進口量不足100萬噸的企業進口資質,并且嚴禁“二次銷售”現象。
以上三個文件后來幾乎成為業內笑柄,其中中鋼協強令限制低品位礦進口的規定則引發業內廣泛爭議,直指中鋼協有過分使用行政權之嫌,不顧市場規律。
整整四個月后的8月3日中鋼協第三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面對“二次去庫存化”困局,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透露將對進口鐵礦石企業資質標準進行調整具備進口鐵礦石資質企業數量可能減少,并同時推進鐵礦石進口銷售制度。
令人欣喜的是,羅冰生特意強調,鐵礦石保障機制的建立并不是政府行為,而是由鋼協和五礦商會發起,由企業同意通過,完全屬于企業行為。同樣是關于進口鐵礦石企業資質標準、名單和進口鐵礦石銷售的規定,本次卻贏得人們的好評,原因在于行業協會中的“行政之手”暫時隱退。
鐵礦石保障機制在運行中是否真的“去行政化”,則要看以后各方的實施情況。值得肯定的是,中鋼協吸取4月份的教訓,在解決鋼企的去庫存化問題上已經悄然先行開始去行政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