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鐵礦石供應將變為供需基本平衡
雷平喜介紹,據資料顯示,2009年世界鐵礦石產量大約為21億噸,國際鐵礦石海運貿易量為9億多噸,其中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三大鐵礦公司的產量為60750萬噸,占世界鐵礦石海運貿易量的66.47%。未來幾年幾大鐵礦石生產商的擴能目標分別是:必和必拓2.4億噸、力拓3.3億噸、淡水河谷4億噸,FMG是澳大利亞新興礦山企業,未來幾年的產能將很快達到年產8000萬噸。
根據世界主要礦山企業未來生產的擴張規劃和所收集的資料,世界鐵礦石海運貿易的供應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預計2015年將達到14.5億噸~15億噸,2020年將達到16億~17億噸。
雷平喜認為,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外需不振、節能減排任務重的大背景下,預計未來10年我國平均GDP年增長率為8%左右,鋼鐵生產大約可保持5%的增長水平,印度粗鋼生產增長率以及世界粗鋼產量增長可能與中國同步。
“在這樣的假設條件下,初步判斷2013年~2016年全球鐵礦石供應將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但從長遠來看,隨著經濟的正常發展,在2020年后,世界鐵礦石海運貿易仍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崩灼较舱f。
國產礦和權益礦的發展前景
雷平喜介紹,“十一五”期間,國產鐵礦對鋼鐵工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十一五”期間,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鐵礦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的282.00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841.39億元,預計2010年將突破1000億元,5年增長254.6%。一大批鐵礦采選項目先后建成投產,鐵礦石產能達到12億噸/年,5年累計增加鐵礦石產能7億噸/年,增長140%。目前正在建設和規劃建設的鐵礦項目設計規模4.8億噸/年。全國規模以上鐵礦企業產量由2005年的4.2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8.8億噸,預計2010年將達到10.5億噸,增長了150%。5年間,全國累計生產鐵礦石40.5億噸,是“十五”期間的1.85倍。
同時,礦山企業5年來累計投入80.5億元用于采選工藝優化等相關重大技術裝備的研究開發,攻克了一批行業共性的關鍵技術難題,為提高國產鐵礦資源利用率提供了支撐。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雷平喜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完善鼓勵國內鐵礦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政策,加大新礦山建設步伐,挖掘老礦山生產潛力,到2015年全國鐵礦石原礦產量將達到15億噸,保證40%的鐵礦資源自給率。
雷平喜認為,提出這一目標是有依據的,分析如下:
第一,我國并不缺少鐵礦資源。過去國內專家一致認為,國產鐵礦石僅能保證粗鋼產量9000萬~10000萬噸/年所需, 其服務年限約為25年~30年。事實上,2001年~2008年,我國累計產出鐵礦石55.2億噸,而鐵礦資源保有儲量從2001年的581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646億噸,增加了65億噸。在這些已探明的鐵礦資源中,真正得到開發利用的不足50%。
第二,我國鐵礦找礦潛力巨大。正在進行的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全國鐵礦資源潛力大于100億噸的礦床有2個,50億~100億噸的有2個,10億~50億噸的有29個,1億噸~10億噸的有47個,小于1億噸的有32個,共計112個?傮w上,我國鐵礦資源探明程度不足25%,已有勘探方向的資源量超過2000億噸。另外,我國還有相當數量的極低品位鐵礦石資源。
第三,國內礦山建設投資持續增長。在2003年~2009年的6年間,國內鐵礦采選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00億元,鐵礦石原礦產量從2003年的26272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88017萬噸,年均增長25%。2010年1月~10月,累計完成投資額為819.88億元,同比增長20.8%,生產鐵礦石87585萬噸,同比增長24.4%。目前我國具有年產12億噸鐵礦石原礦的生產能力。
第四,在建和規劃建設的礦山規模很大。正在建設和規劃建設的鐵礦項目包括太鋼袁家村、河鋼司家營、安徽霍邱等40多個大中型礦山和一批小型礦山,鐵礦石原礦設計規模4.8億噸/年,總投資超過15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可形成新增鐵礦石原礦生產能力3億噸/年~3.5億噸/年。
第五,海外鐵礦投資力度加大。我國企業海外鐵礦投資始于1987年,近年來特別是2004年~2009年,寶鋼、武鋼、鞍鋼、首鋼、沙鋼、河北鋼鐵、山東鋼鐵、華菱、中鋼、中冶、五礦、中鋁、中信等特大型企業先后“走出去”,投資開發境外鐵礦資源。
雷平喜表示,預計到2015年,我國海外權益礦規模將增加到2億噸以上,力爭可控制的海外權益礦規模達到國內年進口礦總量的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