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是江西省的傳統產業,又是資金、資源、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全省工業經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堪稱“巨龍”產業。
去年,江西全省鋼鐵行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實現了主營業務收入1151.63億元,成為繼有色金屬行業后第二個跨越千億大關的工業行業。今年,江西省鋼鐵行業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鋼鐵巨龍”正以蓬勃的生機,在贛鄱大地上起舞。
優化結構鑄強企
從3月下旬開始,新鋼公司正火線生產有了明顯變化:原來3條正火線因訂單不足只能開2條,現在3條開足馬力還有些忙不過來。這是2008年正火線陸續投產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正火線從“閑”到“忙”的背后,是新鋼公司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做大做強企業的成果。
新鋼和萍鋼、方大特鋼是我省三大重點鋼鐵企業,3家鋼企鋼產量占全省比重已達到96.7%。在三大鋼企的支撐下,我省建立了九江湖口“江西省新型鋼鐵產業基地”、新余良山“江西省特鋼產業基地”、萍鄉安源“江西省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3個設區市均形成了一個特色鮮明的鋼鐵產業基地。如今,江西省鋼鐵行業主要產品產量進入全國前11位。去年,全省粗鋼、鋼材產量均接近2000萬噸大關;生鐵、粗鋼、成品鋼材的年產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分別增長了1.04倍、0.91倍和0.92倍。
“面對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局面,我省鋼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結構,已有一批優勢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獨占鰲頭、聲名遠播!笔」ば盼苯鸸I處處長熊國鋼介紹說。2010年,新鋼生產的鋁包鋼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鋼絞線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優質船板通過9國船級社工廠認可,產品出口到西班牙、德國、意大利、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方大特鋼汽車彈簧扁鋼全國市場占有率46.23%,位居全國第一。新鋼生產的核電用鋼可用于核反應堆,并批量生產,成為全國第三家能生產核電鋼板的企業,并運用于國家“十一五”期間首個批準開工建設的核電項目――遼寧紅沿河核電站。
節能減排保環境
工業領域仍將是“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的重點,而鋼鐵產業是工業領域眾多高耗能產業中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
在節能減排的壓力面前,江西省鋼鐵企業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減少能耗和排放量,努力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后產能。去年,全省完成淘汰落后煉鋼產能100萬噸,全行業噸鋼綜合能耗為575.77千克標準煤,低于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行業“四率”水平創歷史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全行業自發電量達4.57億千瓦時,創效約2.28億元,可節約標煤56萬噸、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60萬噸。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節能減排日益成為各企業的自覺行為。
一直牢記“發展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萍鋼,2010年將節能減排放在工作第一位,提出節能減排三年三大步,推進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降本增效,噸鋼綜合能耗和萬元產值能耗繼續大幅下降。其中,節能技改項目全年累計發電量33100萬千瓦時,同比增加11100萬千瓦時,增長50.45%,創效2億元。
改制后的方大特鋼,把技術創新和資源能源有效利用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僅去年就開發了20多個新品種,累計增效近千萬元。去年,企業資源能源利用率13.50%,同比提高9.21個百分點;節約標煤12.66萬噸,同比下降71.08%;噸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5.0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100%。
到“十二五”末,江西省將實現重點大中型企業噸鋼綜合能耗低于570千克標準煤,低于國家580千克標準煤的要求;噸鋼耗用新水量低于4噸,水重復利用率96%以上;二次能源基本實現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綜合利用。
提高效益增后勁
“雖然現在鋼材價格上漲了,但是漲幅追不上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幅度,對我省鋼企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增收不增效、利潤減少。企業必須花大力氣練內功,才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毙車摳嬖V記者,今年一季度,我省重點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只有2.04%,同比下降43.65%,為去年以來最低的季度銷售利潤率。
為了提高效益、增強后勁,我省狠抓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和投產,總項目投資達170億元,可新增主營業務收入240億元。
冷軋硅鋼的生產工藝非常復雜,是衡量一個國家特殊鋼生產能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生產,國內只有武鋼、寶鋼、太鋼和鞍鋼等少數大型鋼鐵企業具備生產能力。新鋼與中冶南方合資建設的年產40萬噸硅鋼項目建成投產,結束了我省冷軋硅鋼零生產的歷史。
2011年,江西省鋼鐵行業將借助完成千億元目標的動力,樹立“突出沿江,優化內陸,做精產品,做強企業”思路,不斷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產業升級,推進鋼鐵行業聯合重組。到2015年,實現鋼鐵行業工業增加值3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000億元、利稅總額180億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同時,努力將湖口新型鋼鐵產業基地打造成千萬噸級和全國最大的船板生產基地,推進新余良山特鋼產業基地的產業整合和產品升級,把安源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金屬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力爭用兩年時間使三個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增長40%達到350億元,為鋼鐵工業提供發展平臺和后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