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化的起點、發展歷程、生存環境與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的歷史情況很不一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是“關起門”來搞工業,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封閉的市場,各級政府都在辦企業。從企業的主管層級來看,當時有部屬企業(類似于當前的國資委直屬中央企業)、省屬企業、市屬企業、縣屬企業等,還有當時的人民公社主辦的“鄉鎮企業”。在每一個地方行政區內,工業門類非常齊全,堪稱一個獨立的“工業王國”。在封閉的市場環境中,原材料的供應、產品的銷售,都由“計劃指標”控制,因此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是決定于“計劃指標”,與市場的“風吹雨打”無關!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每一個地級市至少有一家鋼鐵廠,這些鋼鐵廠大多數是1958年大躍進時“全民煉鋼”的產物。改革開放后,過于分散的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尤其是加入WTO后,結構分散的產業所存在的問題越來明顯,對產業發展的不利影響也越來越嚴重。
鋼鐵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加快實現工業化的先導產業。凡是世界上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經濟體量較大的國家,幾乎是無一例外地優先發展包括鋼鐵產業在內的基礎產業,鋼鐵產業在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從國際鋼鐵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鋼鐵企業通過聯合、兼并等方式向集團化方向邁進,是發揮專業化生產,實現鋼鐵產業現代化的需要,也是適應全球市場競爭的需要。
鋼鐵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鋼鐵生產的技術特點決定了規模經濟是鋼鐵產業“效率和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因此,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發揮規模經濟優勢,促進我國鋼鐵產業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
一、目前我國鋼鐵產業過于分散,問題突出
從鋼鐵產量的角度來看,最近十年來我國一直處于無縫鋼管世界第一的位置。1996年我國鋼鐵產量首次突破了1億噸,第一次登上世界鋼鐵產量第一的寶座。
伴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穩步、快速增長,國內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鋼材市場的需求迅速擴大,鋼材價格持續上揚。在“利潤”的巨大刺激下,我國鋼鐵產量“扶搖直上”:2003年突破2億噸,2005年突破3億噸,2006年突破4億噸。2007年1月至9月,全國共生產粗鋼3.63億噸,同比增長17.61%,預計全年粗鋼總產量將達到4.80億噸左右,比上年增長14%。2007年,我國鋼鐵總產量將達到全球鋼鐵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超過了日本、美國、俄羅斯和韓國等世界主要鋼鐵國家的粗鋼產量之和!
|